红色固原 逐绿前行
巍巍六盘,天高云淡。
红色固原,生机盎然。
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的固原市,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备受党中央亲切关怀和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踏访固原,为固原脱贫发展倾注了心血,亲手谱写了闽宁协作“山海情”。经过多年的赓续奋斗,如今的固原乡村和美、生态优好、文旅兴旺。
7月17日至18日,全国党刊全媒体记者走进宁夏固原,一览新时代固原的发展与变迁。
全国党刊全媒体记者在六盘山重温入党誓词。
文旅融合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7月18日,全国党刊宁夏行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们,举行了一次特殊的主题党日活动。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广场上,来自全国30多家地方党刊的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铭记对党的承诺,牢记初心使命。随后,怀着崇敬的心情,大家一起登上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这里是全国海拔最高的红色纪念馆,海拔2832米。大家从红军不怕远征难、红旗漫卷西风、三军过后尽开颜、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征永远在路上5个展厅,详细了解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3次经过六盘山区时的斗争历史以及六盘儿女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建设家园的情景。
宁夏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和传统,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军长征的结束地。近年来,宁夏不断丰富和发展红色资源,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深度挖掘红军长征在宁夏留下的宝贵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深入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先后打造红色景区景点12个,登记备案不可移动革命文物92处,可移动革命文物2165件,推出了22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近年来,固原市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努力建设“乡村美、生态好、农业兴、文旅旺”的现代化美丽新固原;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深入推进“单一景点”向“综合目的地”转变,打造“万里长征结束地、新时代长征出发地”红色六盘品牌和西北地区乡村振兴培训基地,为生态文旅特色市建设持续注入新的强劲动能,积极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
在希望的田野上拓宽增收致富路
翠绿的菜心、圆滚滚的甘蓝、鲜嫩的有机菜花……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数千亩菜田阡陌纵横,拼接成碧绿锦缎,向着远方延展,一棵棵蔬菜幼苗在夏日的阳光中茁壮成长,一筐筐新鲜蔬果从这里装上货车,发往全国各地。
姚磨村党支部书记程广锦笑着介绍:“这个季节我们姚磨的番茄,也许凌晨还在树上,晚上就已经到了上海人的冰箱里,而且价格是一般番茄的好几倍。”
“姚磨村海拔在2000米以上,气温偏低,以前种庄稼的收成也偏低,乡亲们一直在温饱线上徘徊。”程广锦说,2016年姚磨村通过分析自身优势与产业特长,决定发展冷凉蔬菜种植业。
近年来,姚磨村建成原州区首个万亩冷凉蔬菜基地,以产业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为群众增收400余万元,带动辐射周边4个村组大力发展蔬菜产业。通过示范基地建设,提高蔬菜的产品质量,拓宽蔬菜产品的销售市场,增加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基地亩净增产值1000元以上,姚磨村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同时,带动辐射周边10个村组大力发展蔬菜,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年均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
谈及近年来的变化,程广锦坦言:“现在,姚磨村的老百姓挺直了腰杆,大家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发展蔬菜产业的同时,姚磨村利用距离城区较近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建成了1个五星级农家乐,1个四星级农家乐,2个三星级农家乐。
“我们要通过良好的配套设施,优质的服务,让游客愿意留下来。”程广锦说,姚磨村新建有1500亩红梅杏基地,提升了乡村游的体验感。姚磨村还有水产种养观赏区、优质果蔬观光采摘区、冷凉蔬菜示范区、特色农产品及各类花卉展示区等休闲旅游点,形成了集垂钓、观光、休闲、采摘、民宿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特色旅游村。
如今,随着生态建设推进、水利工程解“渴”,“苦甲”之地种出了新希望。“走俏”的姚磨蔬菜,也红火了农民的日子。
富美乡村入画来
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地处六盘山腹地,站在村里最高点俯瞰,青山、绿水、民居、花海、牧场绘就的美丽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曾经,地处西海固的杨岭村是一个三面环山、交通不便、产业薄弱的落后村。
走进文化气息浓郁的杨岭村村史馆,一张张照片、一行行文字,详细记载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杨岭村调研的足迹与亲切的话语,“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
杨岭村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作为加快发展的“指路明灯”,结合本村实际,立足资源优势和生产传统,把肉牛养殖和乡村旅游作为脱贫致富与振兴乡村的抓手强力推进。
“1头黑安格斯基础母牛两年净赚1万元,1头肉牛1年净赚4000元,不仅如此,政府还给补贴。”“建档立卡贫困户1头牛补贴2000元、草料补贴1500元。”脱下贫困帽子的村民们仍难忘记当年的“致富账”。如今,全村饲养牛1000多头,户均4头牛。
念好“牛字经”,培育“牛经济”已成为杨岭村人的共识,他们正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出“出户入园、出户托管、个人散养”3种养殖模式,解决了一家一户养殖成本高、地少人多、难以形成规模等问题。
90后大学生刘建仁从银川来到杨岭村建起宁夏大山牛养殖场,每年平均通过网络平台帮助村民销售1000多头优质牛,一头牛最多能卖到3万元。
“我要把杨岭的好东西、好资源带给更多人。”这两年,刘建仁还结合杨岭村的优质旅游资源创办大山乐生态园。村民们不但把家里的牛交给刘建仁托管,还在他的养殖场或生态园工作,既能拿分红又能领工资。
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果、冬滑雪。构建农旅融合发展产业结构成为杨岭村新的发展方向。如今村内已种植芍药、射干、金丝菊等具备观赏性的中药材500亩,不少村民还开启“庭院经济”,在自家居所开办茶馆、小卖部、农家乐。2019年,杨岭村接待游客13万人次,收入300多万元。2020年,杨岭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游已成为杨岭村亮丽的名片。
今天的杨岭村,硬化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户户通水通电通网络,家家用上了水冲式厕所。杨岭小学里,实验室、计算机室、图书阅览室、卫生保健室等一应俱全。
杨岭村党支部书记马占富说,2016年杨岭村人均收入是6960元,2022年达到13812元,翻了近一番,“接下来,我们要继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领更多乡亲生活得更‘牛气’”。